临沂人才招聘广告

[拉大呱] 乾隆皇帝在郯城的传说 这些传说流传很广

[复制链接]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乾隆皇帝在郯城的传说

乾隆皇帝在郯城的巡幸,前四次都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与郯城民谚“二月二日,龙抬头”正相巧合。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老百姓把皇帝看成真龙天子,企望他普降甘霖,为民造福。善良美好的愿望也就演化成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流传很广,变得各处讲法不一,笔者采摘部分,考其虚实。

(一)采莲湖的传说

采莲湖位于城西南十公里。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因湖水阻路,便停车换舟,后人在此建庙,留下了停车庙的庄名。当地还有这样的歌谣:春秋郯国郯子娘,采莲湖里寻欢畅;乾隆遨游十三省,就此登舟赴苏杭。

还有一则传说是:乾隆下江南住在郯城,游玩散心时,忽然西南飘来一阵香风。乾隆和贵妃便问左右:哪儿来这股香味?有人报告前面有一大湖,荷花盛开,碧叶接天,香气扑鼻,景色迷人。乾隆心里想既有此景,何不一游为乐。随即命令停车,派人找来小船,皇帝和皇妃驾起小船向湖心划去。游兴正浓时,贵妃伸手采摘几朵荷花、几支莲蓬,献给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将这片大湖命名为“采莲湖”。

关于采莲湖和乾隆的有关传说还有一些,但只能是传说。因为康熙十二年修成的《郯城县志》第一卷的“山川形胜”篇即有关于采莲湖的记载,称“采莲湖离县城二十里,夏月荷花盛茂,香闻数里,今淤为民田,湖已废。”这就是采莲湖之名早在乾隆南巡八十年之前就有,并且已经淤塞,也无需他再给赐名,更不可能在这儿弃车登舟下江南。

(二)大红门的传说

郯城北关有几棵古槐(现尚存三棵),槐树后原有一个大宅院,大门漆成朱红色,上有插花兽行门楼。前面有座图为“凤凰戏牡丹”的影壁墙,墙体为瓷质烧成。院落宽畅,占地四至五亩,人称“大红门”。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住在郯城时,随从们严格挑选美女到驾前伺候。北城有一位财主,财主有一个女儿正值豆蔻年华,出落得如花似玉,算得上大家闺秀,温柔娴静,因之被选中送往行宫。这位姑娘人很老实,十分腼腆,虽侍奉皇帝一夜却一直站在门后。三更时皇帝问道:“你要什么封?”姑娘听成“外面什么风?”,立刻跑到门外看了看天气,是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姑娘回禀皇帝说:“万岁,没有什么风。”拂晓之前,皇帝又如前问了一遍,姑娘依然出屋查看,如实回答“没有风”。皇帝叹口气说:“不用封就不封了。”因此这位姑娘就没有被册封成嫔妃或贵人。以后这位姑娘终生未嫁,当然也无人敢娶。皇帝觉得过意不去,才令人修建前面所说的这一座大红门宅院,赏赐给这位姑娘。姑娘去世时,被单独官葬在南园的一大块墓地里,时人称之为皇林(陵)。

此说在郯城四关流传甚广,不少老年人都曾见过大红门,也有人记得皇陵孤墓的位置。虽然说法逼真,可惜史料匮乏,难以考实。详查县志的“烈女转”,亦无这位姑娘的记载。目前仅能根据县志的“巡幸卷”分析,此事如能属实,当在乾隆后几次南巡之中。唯有今后发现野史笔记,方可进行印证。

乾隆在郯城的传说很多,尚且未能考实。总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乾隆是来过郯城次数最多、住的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又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帝王,在他离开这个世界200年的今天,了解和发掘这段历史,对研究古郯文化和进行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教育是有一定意义的。

 楼主|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皇帝在郯城的影响

乾隆皇帝是一位文治武功有所作为的皇帝,也是目前影视作品上最上镜的封建帝王。他那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形象在观众脑海里已成定势,足见其社会影响之大。

乾隆南巡又是他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赞他六下江南,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也有人批评他六次南巡,靡费特甚,败坏世风,劳民伤财。《简明清史》举例说,“自北京至杭州往返六千里,途中修行宫三十处,以务驻跸。所经之处,地方官吏前来接驾,还有耄民老妇、乡绅生监焚香俯于道旁,皇帝赐酒赐食,所费不资。就连饮水都是远道供应。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的泉水;到德州入山东境,用济南珍珠泉水;过红花埠入江苏境,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杭州虎跑泉水。皇帝这样奢侈,而下王公贵族文武官员无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由俭入奢,世风日下,这正是社会衰败和动荡的标志”。乾隆后期,贫富对立愈加尖锐,清朝从盛世的巅峰上逐渐跌落下来。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都说明,乾隆南巡的历史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在郯城,对郯城的实际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心态进行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一方面要看到乾隆是封建统治者的集中代表,他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乾隆后期重用和珅,南巡时和珅伴驾索贿爱贿,造成腐败之风兴起,对郯城社会风气肯定有些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还应看到乾隆南巡的主观意愿并非是挥霍国资浪费财力,他来郯城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其影响也是复杂的,是应该进行具体分析的。

首先,乾隆在郯城的“临幸”主要目的是宣扬皇恩功德。下旨增加官员的薪俸,不过是笼络地方官员;反复题诗作联,无非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赠送礼品给下属无非是藻饰盛世,扩大皇室的影响。众所周知,影响是双向的、互相的、联动的。在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也势必增加了郯城对外部的影响,提高郯城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高宗皇帝都高看郯城,反复眷顾郯城,省州民官自然也不再把少昊册封的古郯视为弹丸之地的蕞尔小邑了。六次巡幸,六次驻跸,三十座行宫郯城居其二,必然提高了郯城的知名度。

其次,乾隆皇帝南巡,最终勘定山东与江南的御路交汇于郯城。营修驿站,拓宽御路,开发了郯城的交通,增强了郯城同外地的物资集散和交流。集市贸易兴盛,吸引了大批商贾缙绅。“四方往来、皇化旌节、南船北马、百业萃聚”。必然促进当时郯城经济的发展。

再次,乾隆皇帝在郯城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接见官吏,赠送文物,题诗作联。尤其他不断提到“问官倾盖”、“少昊封嗣”,都是对古郯文化的肯定和赞扬。郯城士民修建感恩亭,立碑颂德并且集碑成林,也均具有一定文化蕴含。行宫、碑林和感恩亭的建立又吸引了众多外地的名人学者,或来郯城旅游观光,或在胜境学艺献技。因此,乾隆的郯城之行无疑也促进了郯城文化事业的发展,即便对后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楼主|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郯城县志》载述:当时,“郯为省南下邑,接壤水乡,十岁九灾,民生甚苦。”明末清初,兵荒马乱,地震旱涝,灾害不断,老百姓经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乾隆能够“按顿莅郯墟”,并且每次都豁免赋税,加赈灾伤,有时还拨款兴修水利,“对倒塌房舍各给修理银两,凡贫民有牛无力喂养者,每牛一头给银九钱。”这些举措客观上给人民群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诚然,郯城在当时还是现世都是一个“弹丸之地”,而且乾隆的来巡让郯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方面的获益也仅限于一定时空范围内。但就专一地域而言,乾隆对郯城的影响是正面为主,利大于弊的。现这位乾隆皇帝久已离人间,郯城人民则迎来了朝气蓬勃的21世纪。郯城人民为开发旅游业,着手挖掘悠久的古郯历史。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遗产,并使之古为今用,为郯城人民服务。
空城绝血月殇 发表于 2019-10-1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再高,踮起脚尖就能更接近阳光!
第一次给左手 发表于 2019-10-13 2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帖子很精彩,期待您的下一帖!
菇凉我叫黎小2 发表于 2019-10-1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路过,这样好的帖子不会放过,留下脚印先!
梦里花开雨落 发表于 2019-10-15 0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残花似水 发表于 2019-10-16 1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半顆糖心 发表于 2019-10-16 1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再支持
kenny小琪 发表于 2019-10-17 1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返回顶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