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很重要吗?

[复制链接]
拿铁 发表于 2012-10-1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字。在此之前,国内的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又一次准点敲打了我们的神经,那个被小心翼翼藏在心里的“诺贝尔情结”也被翻出来,说不清,理又乱。
  中国人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缺席,无疑让中国作家背负了太多的不堪承受之重。面对种种质问和猜疑,有人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诺贝尔奖文学奖,不要又何妨?
  情结:最美的梦和最遗憾的痛

  ◎“她”在我眼中是最美
  长期以来,中国作家对自己迟迟未能在诺贝尔文学饭桌上分一杯羹而耿耿于怀,可以说,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深。于是乎,思来想去愤愤然,吵吵嚷嚷地有人跳出来透露说要不是老舍去世得早,那奖哪轮得到川端康成?有人又蹿到网上说已采访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王蒙先生;再有好事者乐此不疲地拿李敖也涮了一把……从前的种种事端足见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千千心结。
  再看看今年内发生的新闻,哪一项都令国人振奋不已和如释重负:奥运会上拿了一堆金牌,“七国集团”历史性地邀请中国参与对话,经济增长进入平衡状态,权力交接制度化折射政治的深刻变化,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的崛起……“要是在象征文学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文学奖上添上一笔,那就完美了。”这个10月,随着诺贝尔各大奖项的揭晓,有人甚至这样说道。
  “就是轮也该到咱们了……堂堂中国岂能无人?百年中国焉能受此大辱?”可是年复一年的缺席,那挂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最高奖项让中国人又是何等爱恨交加。

  ◎“他”曾那么接近荣耀
  中国文坛才俊辈出,也不乏大师学者,难道就没有人有资格站上这个奖台吗?也许痛是因为,很多次,我们也曾那么接近幸福。
  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
  林语堂: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老舍: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结果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王蒙: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李敖:2000年2月,台北有消息称李敖系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参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说以清末戊戌政变为主题,展现康有为等人如何与腐败的时代对抗,发动维新与政变。

  发问:是否把诺奖看得太重
  
  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坛像中国文坛这样,在诺贝尔文学奖面前,负担是如之重,心情是如此复杂。自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之后,一百年已经过去了,中国人的名字在获奖名单上,没有也罢,有也罢,中国文坛所感受的却似乎只有困扰和尴尬。就是做不到平静和坦然。一句话,我们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了——重到已不堪承受。

  ◎为何要迎合西方标准?
  红网网友徐佳:任何奖项,评奖总有一定的标准。体育竞赛,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而文学呢?文学生长在社会这个土壤中,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作为“世界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它的标准由谁来定?瑞典文学院?他们制定的又是怎样的标准?他们生活在西方世界,深受西方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影响,当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评判一切事物。试问,他们中能有几个懂得中国文学、中国人的思维,和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这显然成为“诺奖”的一个局限。
  文字的差异也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瑞典文学院中有几人能读懂中国文字?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品评仅凭翻译作品。而中国的文学作品,一旦翻译成外文,便会走样、变调,无怪乎金庸先生和余光中先生会不约而同地称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西方文学奖,而不是世界文学奖”。既如此,此奖不得之,何遗憾之有?为何硬要拿我们的东西去迎合他们的标准?

  ◎如果有一天,我们得了奖……
  网友孤独的小叶子: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哪一年果然有哪一位中国人中了此奖,那又会怎么样呢?会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吗?会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上升吗?会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吗?我看未必。我看结果倒很可能是种种的内哄、种种的攻讦,还有舆论的饶舌、读者的费解以及应运而生的花边新闻以及急不可耐的起诉和面不改色的“奉陪”。一笔冷漠的奖金很可能将中国文坛已所存不多的“说法”和“公道”一把卷走,无数激情的作家怎能不群起而追之讨之?!因此,还是鲁迅70年前的态度比较好,“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否则,真的“结果将很坏”。

 楼主| 拿铁 发表于 2012-10-1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奖也许并不代表走向世界
  网友:如果能拿到奖,无疑是振奋人心之幸事,但退一步说,即使是中国的文人获奖了,就代表中国的文学因此而走向世界了吗?高行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译功一流之作,更重要的是,他本人能以法语创作,并且,他的剧本也不时用外语在西方城市公演。中国的文学作品既然失去了中国文字这个依托,还能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吗?由此而论,中国的文学要走向世界,并不是获个奖就可以了。

  ◎不再对“诺奖”陌生和从中国走向世界
  虽然我们很看重诺贝尔奖,但当陌生的得主出炉而中国却未曾有一本其中文作品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些怀疑和茫然,前人甚至在网上发出了“中国文学翻译该反省”的质问。其实“中国人能不能拿奖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中国人一味地如此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作品和其他的经典文学越来越陌生的话,终有一天,中国文学家的水平就将“高”到只会创作“文化快餐”,中国的文学也就只能变成世界文学中的劣等品”。(东方尔《南方都市报》)
  网友古木说:但有“诺贝尔”或“奥斯卡”情结总是好的,它至少说明我们已经能够正视世界的评价,渴望走向世界。然而,太想,却又不免要露出自说自话的浅薄来。我们为何不考虑设立自己的奖,把它推向世界呢?过去有斯大林文学奖,中国作家屡屡获奖,现在也有个世界华文文学奖,第一个奖也颁给了中国作家。什么时候中国设立的奖项让世人看重了,而不是中国人很在乎世人的看法了,中国人才真正扬眉吐气了。

  自省:不妨丢掉情结,轻装上阵
  
  ◎我们该向诺贝尔文学奖学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的那杯羹,能分到固然不错,但不必大肆宣扬;若没有分到,也大可不必面壁思过,更没必要垂头丧气。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必要非得拿着一把尺子,硬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坛的一次含金量颇高的年度检验,对于世界文学发展的意义又是非凡的。
  诺贝尔文学奖推崇理想主义,重视人类关怀,关注艺术实验,集传统和现代于一身,是开放文化的一种象征,或许诺贝尔奖通过每年的获奖作家所一再重申的创造品质和对人类精神状况的关切,正是文学的永恒意义所在——惟有触摸到了这一世界性的精神母题,中国作家才能和世界文学对话,才能接续上一种伟大的文学传统,并创造出令世界震撼的作品。中国作家也许最应当从它的文化理想中获得教益,从而创造出既有中国气派,又有人类关怀的文学篇章。通过怀想和推崇一种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显然有利于矫正中国作家身上可能有的精神偏执。

  ◎告别“获奖心理”综合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也越来越不能释怀。人们是如此需要,以至于不惜为奖而写这种理解本身就已经很不正常。实际上,这正是缺乏文学自信的表现。作家们渴望用某种权威性的东西证明自己,却缺乏独立自足的内在价值体系,内在的、独立的精神支柱的缺乏,势必导致对外在标准的依附,渴望权威的认定、渴望政治的认定、渴望市场的认定……获奖心理已经给当代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的病症。
  冒进和急躁是之一。获奖心理的存在,使人们不能正确看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也不能正确评价中国文坛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干扰了作家创作心态的平衡,而寻求急功近利的途径。比如不少人走上了刻意打造宏篇巨制的道路。由于作家急于构筑宏大叙事,也在作品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或是国内的各种奖项,对当下文坛来说,都不应该是急于求成的理由,真正要达到高的水平,中国文坛必须排除这种干扰,最需要的还是沉淀,再沉淀。
  对西方文学价值标准的趋附也是需要警惕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种西方世界的奖项,它代表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是无疑的。这就使中国文学进入这个体系的方式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能够和西方文化进行直接交流,另一个方面这种由评奖产生的暗示,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指导性的力量,它所发出的信息是:该怎样,不该怎样。这实际上是西方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学的一种硬性进入,在这种进入实现之后,由中国文学本身原有的价值体系、传统因素所组成的生态平衡将被打乱——如果我们对此没有充分的清醒认识的话。
  汪国真的停笔,实际上就是原有的价值体系和创作走向被西方价值体系干扰后,严重失衡,而使作者原来的写作理念、写作方式发生一连串动摇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坛目前的困难来说,最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摆脱西方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从跟风和盲从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望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拨开所有民族虚荣心的遮盖,我们发现,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为的刻意追逐,无疑是进一步把中国文学沾牢在西方价值标准的束缚之下。
  因此,对于我们的作家而言,得到或是没得到,谁该得到或是谁不该得到,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该如何摆脱诺贝尔文学奖的阴影,换句话说,该怎样摆脱与西方价值体系长时间的纠缠,用轻松的心态,实实在在地考虑中国文学在现代化和世界化这条漫长道路上的下一步路程,才是最重要的最急需的。
qingguozi889 发表于 2012-10-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文学奖推崇理想主义,重视人类关怀
安静听完这一首 发表于 2013-3-20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返回顶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