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泼墨

[复制链接]
大雷 发表于 2011-11-1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泼墨起源于何时,已无法稽考。传说唐代的王洽已作泼墨,由于没有作品留传后世,与今日之泼墨有何异同,也无法探索其根源了。泼墨是与工笔、小写、大写相对而言,至于在绘画上那种表现方法最佳,这是根据每个作者的兴趣,爱好而取舍,欣赏者亦然。从古到今均出现过无数的工笔或工兼写的高明画家,流芳后世者不少!本文不谈及此种表现方法,重点在于谈泼墨,一个孜孜不倦,长期探索泼墨表现方法的画家,应该具有工笔、小写、大写的基础,否则也难于画好泼墨!

泼墨或泼色于纸,仅表现出大胆落笔的一面,并不能说明一幅画的成功或失败,作品的优劣在于“收拾”,古人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就是此意。收拾的好坏,画家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艺术境界的修养,包括文学、哲学及现代科学知识,以及性格的锤炼,气质情操的陶冶,生活的阅历等等,或许就是一般说的画外工夫;二是技法的全面掌握,各种山石的皴法,树木的画法、人物、走兽、飞禽、房舍、桥梁以及点、线、面等等技法的熟练掌握,一般称为画内工夫。总之一句话,思想境界不深则画境不远,笔墨不灵则神韵不在,不具备以上两条,则很难作好泼墨画。

现在有的人,不在基本功上下工夫,以为横涂竖抹即成画,还美其名曰“泼墨”,实际是妄图走捷 径,只去学画家的“形”,而离开了“神”,所谓“貌合神离”是也,其实是神离则“貌”也未合。另外有少数人,为了迎合外国人的无知要求,以为越工细就越“好”,而对泼墨加以贬低。以上两种人实际上对泼墨均缺乏正确认识!

泼墨是从宏观中把握世界,研究布局,研究取势;从运动中观察世界,研究人同自然的统一和和谐;纵深探索进入微观世界,对每一细节也不放过,达到主观与客观,心境与场境的统一和谐,人与自然融为整体。“怪诞”的技法,绝妙的效果,这是泼墨艺术创新的苦心追求。石涛的“一”引为宏观法则,一以治万,万物归一,这是观察了自然中最精华的部分。他又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泼墨应作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神与象通”之意,是强调“神”,只有神似了形也才象了。因此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以意写形;探索泼墨画首要的是——求神求意。

在作泼墨画时,作者应该充满燃烧似的激情,没有激情作不好泼墨画,即使画出也是冷冰冰的。有旺盛的、燃烧似的激情,才可能墨韵通达,使画面充满活力,与画的对象呼吸相通,从形神兼备到得意忘形,而进入艺术的如醉如痴的最高境界,进入绘画的最佳创作状态,最佳自由之境。墨和色泼于纸上,将产生混混沌沌,朦朦胧胧,苍狗白云,嬗息万变之态,然而要将这样浑浑噩噩,扑朔迷离还未成形,而又墨气生动,墨块蓊郁,变为绵邈旷远,坦荡无垠之平原;变为涓涓流水或滚滚江河;变为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之山恋;变为郁郁葱葱,云蒸雾霭中之林木。当然画家不是魔术师,而是要独具慧眼,既要善于观察分析的逻辑思维;又要善于联想比喻的形象思维;更善于因势利导,顺理成章的技能与技巧。这样才可能使泼墨成为一幅生机盎然出神入化的画卷。

那种认为搞泼墨是信笔涂鸦,不要基础锻炼都得行,恰恰相反。泼墨绝不是死墨一块,呆滞不活,要做到粗而不野,细而不板,粗细相交有致,浑然一体,富有韵味,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在泼墨画中要求达到传统技艺的高度,又要博采众家之长,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进取,善于更新的广度。在泼墨中间以白描勾勒,或渗透重彩,作到浓淡干湿得宜,轻、重、快、慢适度,冷、热、疏密合体。在画面上达到层次丰富,变化自然、结构合理,既单纯又复杂,既和谐又明快,具有厚重、炽热、多层次、多变化的感觉。凝结胸中所观察的客观对象,挥洒于纸,使之跃然纸上,高山、流水、烟云……变幻莫测,给人的感觉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有气魄的,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气吞山河之慨,使观者早已忘记了它是墨色的组合,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大自然。咀嚼,其味无穷;细品、回味逾浓,使人感到耐看,经久不厌,由此可见不练基本功是搞不好泼墨画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借此比喻泼墨的难度或许也同此理吧。

泼墨画是要求:点、线、面有的机统一,浑然一体,在技巧上是炉火纯青的体现,没娴熟扎实的技巧是难以驾驭这一表现方法的。意境的深度是作者思想、气质、生活阅历以及渊博的学识的体现,没有这些画外功夫的陶冶,也就不可能出现作品的思想深度。只有使技巧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才可能产生不朽的传世之作。在历史上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无一不是这两者巧妙的结合。

泼墨是把具象与抽象熔为一炉,它在构图上超越一般的构图法则,一反模式化、概念化,一般化的格局,往往出奇制胜,变幻莫测;有不法之法,万法归宗之妙。泼墨山水是把山石树木等物加以概括和净化,是把过去曾经直觉、印象过的东西,再在画面上感受出来,着重突出画面的气势和力量!搞泼墨的画家,还应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大自然中闪光的一瞬,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善于把浑厚的璞,雕琢成玉,把矿石冶炼成钢。矿石需要感情之火去冶炼,璞玉需要巧匠去雕琢。画家的眼情就是要善于发现美的内涵 ,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之表现得越充分越有力,才会产生震撼心灵的艺术品。

气功师是用意念即可出现神奇之妙;太级拳理中的重要一点是用意不用力,即可制服强顽;在画理中有笔断意连,意到笔不到之说,可见意之重要。写意即写神,传神则其画生机勃勃矣!在中国画上出现“特异功能”泼墨画或可胜任之。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古之文学家、画家、诗人……在进入创作的过程中大量饮酒,或许就是进入“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最佳境界吧!陈子庄先生论画说:“画中有声,不在笔墨而在意度,观者可以目闻也”,可见他对“意”的强调。泼墨画即在“意”上狠下功夫!

也有人说:泼墨虽好,是偶然效果,难以作到必然。

泼墨画要求精气神的高度凝聚,是一般笔墨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对传统笔墨的强大冲击,没有这样的冲击就不能创新;通过冲击会逼使学画者去思考,没有这样的思考也不能创新。泼墨是象大雨倾盆,流畅无阻地倾泻,充分表现了力度,画家悟其美之所在,把握全局的气势、节奏、韵律、挥洒自如,物我皆忘,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对细节处善于收拾,哪怕极细微的点景人物,桥梁、舟揖、房舍、鸟兽等等,均要画得很“帅”,很美!如果安排处理得当,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顿时使画面活跃起来,一派生机!由此可见,偶然中也有必然的因素存在。

在绘画中是否每幅作品都应是必然的产物才是好画呢?!回答是否定的。

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如果原子可以打碎,世界也就完结了。”但是在今天原子被打碎了成了原子弹、反应堆、核电站,然而世界并未完结,相反人类大大前进了。绘画要突破格局,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与其先进科学一样,不停地探索创新,才会推动中国画的前进。

“掀无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在不寻常眼孔中也,未画已前不定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此段文句为板桥居士所写,予甚赞之!凡文、凡字、凡画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笔者,本无定法。若囿于法必落俗套!绘画之法更应追求法外之法,画外之画,从具象中联想抽象之意境,从抽象中捕捉扑朔迷离之具象。中国画中的泼墨之法,即无定法,“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斯之绝妙之法!不拘一格之画,即融汇百家之法而成已法,于出神入化之境而产生之作,斯为神品矣!我认为泼墨是集中了画家的睿智慧眼;集中了画家的基础技能;泼墨集中了画家的书卷气;泼墨集中了画家的丰富生活。反之没有最基本的技能与技巧,没有较丰富的文学修养,没有广泛的生活阅历是难以作好泼墨画的!即使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草稿千幅,也是废纸一堆!

由此可见绘画作品的好坏,不是以偶然或必然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看效果!

苏东坡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黄山谷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白石老人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名师之言归结一点——在艺术上应走自己的路!搞泼墨画也是如此。吸取前人和中西方绘画之精华,加之其他各种艺术之薰陶、感染、借鉴、渗合,必然促进现代中国画之革新。

在中国画中探索泼墨之技法——求神求意,应该象中国科学家探索原子弹的奥秘,具有不怕失败,不怕吃苦的艰苦创业精神;应象中国女排敢于战斗,敢于拼搏的精神。让蘑菇云在中国的上空升起,让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永远飘扬,愿有决心有毅力的从事于中国泼墨画法研究的画家们,以中国科学家、运动员的精神为榜样,奋力求索!为在中国数千年古老的传统中国画上,再添奇葩!

庚午润五月脱稿

19907

Sanders 发表于 2013-3-19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撸边过
aqvpw 发表于 2015-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aqvpw 发表于 2015-12-2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返回顶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