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笑颜 发表于 2020-3-23 22:12

后疫情时代,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作者:王文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心理行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胜利在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最紧要的任务,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的重心也要转移到稳人心、促发展、保安全,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上来。我们应当系统地加强救援人员心理建设、化解全社会心理安全风险以及形成覆盖各领域心理救助体系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重大灾害风险救援人员的心理建设

每一次重大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物质上的损失,更会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但一直以来,我们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关注的重点是受灾人群,包括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对一线救援人员关注的明显不够。

事实上,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对于救援人员而言,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角色任务的紧迫性,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反应,比如恐惧、焦虑、委屈、无助、挫败感等等,这样坚持在应急救援一线,使得许多人在救灾结束后很长时间,会时强时弱持续呈现类似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

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战斗在一线的一些医务人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各种心理异常和躯体反应。疫情爆发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通过微医网络平台向公众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疏导服务。到目前,平台以各种方式为60018人次提供了心理救援服务,医务人员和社区排查人员占到了求助者的六成。

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务后常见的心理创伤反应主要有两类:一是ASD(急性应激反应或急性应激障碍),这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一个月还不能康复,就可能发展为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主要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等,严重的PTSD还会有自杀倾向甚至产生自杀行为。二是替代性创伤,主要指目击者亲历了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带着对受灾、罹难同胞感同身受的痛苦高强度地工作,长时间暴露在高压力、高痛苦的环境中,造成心理能量耗竭,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重大突发事件之后,30%~50%的一线救援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救助,至少会有20%的一线救援人员在灾后一年内持续受到PTSD的影响,而且,这种心理伤害往往是长期的,有不少于5%的人会影响终生。面对一次次重大的灾害风险,面对一个个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应急救援部门的救援人员包括现场指挥员、一线的救援员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支持。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压力模拟训练,提升救援人员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组织心理干预专家在救援工作完成后制定心理恢复的干预方案,定期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心理体检,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者并予以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创伤造成的减员,保证战斗力和综合救援能力的持续提高。

积极防范化解社会心理安全风险

社会心理安全风险是指社会上的个体和群体由于心理活动失常,导致行为过失,造成安全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认真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态势不难发现,社会心理安全风险正在成为引发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社会心理安全风险造成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也有发生。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万江公交坠江事件”就是一起典型案例。由于一件小小的坐过站事件,引发了两个心理严重失衡的男女(女乘客刘某平和男司机冉某)情绪风险的爆发,15条鲜活的生命一同沉入长江。

造成社会心理安全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就是灾后心理援助严重缺失。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自然灾害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可以达到33%,抑郁症的发病率可以达到25%。相比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由于事故灾难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伴随疾病导致的生活改变及“污名化”,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持续影响。

目前,疫情防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对公众的心理的影响需要关注和重视。进入“后疫情时代”,心理影响必然会给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冲击。

造成社会心理安全风险的另一个原因是职业的特殊性。有数据表明,在交通、铁路、民航、电力、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等行业,心理安全风险的危害更大。相对于其他行业,上述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枯燥单调、岗位压力和危险性大,许多时候都处于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下之下,再加上平时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人,十分容易形成负性情绪。同时岗位特性造成的心理紧张和生理疲惫也容易导致控制能力下降和操作失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进入“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安全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作任重道远,全面复工复产以求挽回疫情期经济社会发展损失,又使得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压力成倍放大。2020年2月,按照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统一部署,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广东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队在广东启动了复工复产心理护航公益行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到多个企业、社区了解群众的心理状况,发现在复工复产阶段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大多可以随着社会形势的逐渐好转而好转。

加强应急心理建设 提高履职和担当能力

对应急管理来说,社会心理安全风险是一个源头性、基础性问题。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坚持以新视角研究问题”,高度关注社会心理安全风险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

所谓应急心理管理能力指的是应对和处理危机状态下不良心理反应的能力。涉及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各个领域,涵盖危机处置的各个阶段。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防范化解社会心理安全风险的意识,把社会心理安全风险预警纳入突发事件预警预防应对体系的建设之中。建立动态的监测体系,组织开展重大灾难公众心理认知、心理病理症状和心理行为分析,确立社会心理安全风险预警等级,适时启动应对方案。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必须同时高度重视专兼并重的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和平“战”结合的心理干预机制建设。要借鉴学校和公安部门制度性安排心理咨询岗位、设立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做法,在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救援队伍中设置心理咨询岗位,提高应急救援人员心理自助、互助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现场基本的心理急救能力。要紧密联系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心理服务资源和专业力量,全面夯实应急心理服务的社会化基础。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应急指挥人员危机决策的水平。除了在应急指挥的过程中建立专家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经验和集体智慧,帮助指挥人员降低决策压力,弱化“恶性压力”的负面作用,还要通过心理专家给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心理缓释辅导和指引,稳定决策情绪,提高决策水平。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也要从提高压力管理能力着手,全面提高广大应急管理工作者和应急救援力量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把应急管理队伍打造成一支每个个体都内心强大的铁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者的压力管理水平,提升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和心理创伤修复能力。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更要提高灾后心理救助能力。可以预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应激障碍人群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应急心理干预职业和职业培训认证体系,培养建设一支能够真正在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发挥心理干预作用的专业队伍。

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还要加强应急状态下的舆情管理。关键是要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实现信息有效传播,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掌控社会舆论导向,促进事件妥善处置。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是对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切实把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日益发展的应急管理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千斤拨四两 发表于 2020-3-23 22:12

大美临沂,我来了,前排支持下

鸡鸭群雄 发表于 2020-3-24 19:28

嘘,低调。

我一贱你就笑 发表于 2020-3-26 21:59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懒虫姑娘 发表于 2020-3-27 17:02

这个帖子意义深远,不得不回帖支持!

吻舞双全 发表于 2020-3-28 09:15

广告位,,坐下看看秀起来~

说得来 发表于 2020-3-28 09:28

绝世好帖当然需要绝世回复来顶,我就用绝世的语言做回复:支持楼主!

中暑山庄 发表于 2020-3-28 10:34

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

希腊神话 发表于 2020-3-30 22:02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疫情时代,加强应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