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5

临沂史事儿——乾隆皇帝与郯城

乾隆,谥号清高宗纯皇帝,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即位,次年改元乾隆。在清代,人们习惯以年号为名,故称之为乾隆皇帝。他善于文墨,通晓韵律,又喜爱巡游,四处题诗,因而有人说他是风流天子。有关他的轶闻趣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近些年经过《书剑恩仇录》、《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文艺作品的炒作,使这位皇帝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乾隆皇帝在郯城也留有诸多传说,有的有证据可循的,也有无从考证的,难怪有人提出疑问:乾隆是否真的来过郯城?他为什么会来郯城?又在郯城做了些什么?对郯城的社会文化有多少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亦曾引起笔者的思考。因此翻阅了有关史料,初步理清了乾隆皇帝在郯城的来龙去脉。现整理成文,以资存鉴。



乾隆皇帝在郯城的“巡幸”

根据正史所载,乾隆皇帝曾经六次来郯城视察,时称“巡幸”;先后在郯城逗留十余天,时称“驻跸”。《辞海》将“巡幸”解释为古代帝王巡行地方,“驻跸”解释为古代帝王出行在途中停留暂住。乾隆《郯城县志》记述前三次巡幸,对于后三次巡幸,嘉庆《续修郯城县志》开卷即称:“皇帝巡幸,驻跸行宫,无藻流辉,恩纶叠降,恭纪篇端,以昭诚敬”。两部县志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乾隆皇帝巡幸郯城的基本情况。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5

(一)

乾隆皇帝第一次来郯城是1751年2月27日(乾隆十六年二月初二)。当时正值初春时光,风和日丽,皇帝也正值年富力强,威加海内。刚刚告别龟蒙的崇山峻岭,忽见郯城田野广阔,大道平坦。乾隆在春风得意之际诗兴大发,御制七律一首(下文有专题介绍)。郯城这边的文武官员、绅衿秀士和耆民老妇都俯首跪在城北五里铺,迎接圣驾的光临,皇帝则赏给耆民老妇银牌。据《高宗实录》记载:二月初三日,乾隆传谕将当年御道两旁的地亩钱粮(赋税)蠲免十分之三。还特意加上“见兰山、郯城二县民气似逊他处,深为轸念。著将兰山、郯城二县极次贫民,俱加赈一日。”同时命令山东巡抚准泰(满族)遵旨速行,一定要让百姓都得到实惠。

乾隆的首次郯城之行轰动不小,“分数蠲免,发粟赈济”。“士民建感恩亭于城南三里,立碑颂德。”这感恩亭就是人们常说的南皇亭,遗址在郯城县郯东路与皇亭路交界处北侧,原郯城酒厂南。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5

(二)

乾隆皇帝第二次来郯城是1757年3月21日(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二)。其实,皇帝于二月初一就已进入了郯城县境,在县城西北60里的桥头大营驻跸。

二月二进驻县城之南12里的曹村大营。二月初三到达红花埠,然后告别山东,进入江苏,开始了江南巡游。

乾隆这次来郯城,仍和上次一样,蠲免了当年御路两旁地亩钱粮的十分之三,凡老民老妇都赏赐给银牌。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5

(三)

乾隆皇帝第三次来郯城是1762年2月24日(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前后三天。二月初一驻跸县境西北的桥头大营,知县张金城随营带领引见,二月初二日驻跸县城西边的“郯子花园行宫”,二月初三各官送至红花埠,出郯境取道赴江南。

这次巡幸和前两次不同。当时山东巡抚阿某为皇帝预先建造了一座行宫。行宫的位置在“郯城县治之西三里花园庄,花园庄即古郯子花园也。”这座行宫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前面有大宫门、垂柱宫门、内宫门,宫门外有御桥三座;后面是皇后寝殿、配殿和照房穿廊;东面是御书房、茶膳房、朝房和外勤房;西面是皇太后寝殿、照房和宫门穿廊;最中央是皇帝的寝殿、便殿、左右配殿和宫门穿廊。

在这座行宫里,乾隆皇帝召见了沂州知府李希贤,询问了沂沭河两岸的形势。李知府汇报得很有条理,博得乾隆的称赞表扬,并接受了皇帝赏赐的一副字画。此时皇帝兴犹未尽,又挥毫写诗一首,并御制对联一幅,装裱于寝宫东次间。知县张金城随之道贺,紧接着在御书房后面建立御笔亭一座,刻碑恭纪这次巡幸。

乾隆从江南回銮后有传下圣旨:凡办差的文武官员俱有赏赐。除前次的蠲免、奖励之外,又恩赐缎匹、貂鼠、荷包等物。知县张金城获赏锦缎一匹。同时,官员们有参罚者开复,无参罚者加俸一级,以示“皇恩浩荡”。当然,普通百姓就与此无缘了,或许还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5

(四)

乾隆皇帝第四次来郯城是1765年2月21日(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二日),驻跸在“郯子花园行宫”。象以前一样,皇帝下旨蠲免御路两旁地亩钱粮十分之三。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6

(五)

乾隆皇帝第五次来到郯城是1780年3月12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一日),当日驻跸新建的“问官里行宫”,写下七言律诗一首,御制楹联一幅。次日驻跸“郯子花园行宫”。这次巡幸除了蠲免地亩钱粮以外,还赠给郯城《御题平定西域全图》两份,还有佛像石刻一帧,澄泥砚六方。这些国宝分别被“恭贮”在两座行宫之内。

应当补叙的是:早在1779年(乾隆十四年),山东又一任巡抚国泰(满族)在郯城城北问官里增建行宫一座。这座行宫规模更大,景观设置颇多,楼台亭阁、折桥游廊共计177间,以备皇驾光临驻跸。可惜的是这座行宫现在已荡然无存,所收藏文物也不知流落何处。算起来这座建筑距今只不过二百来年,史料尚在,遗迹难寻,实为憾事。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6

(六)

乾隆皇帝第六次来郯城是1784年2月29日(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初五)。当日驻跸于“问官里行宫”,次日驻跸在“郯子花园行宫”。除了蠲免御路两旁地亩钱粮十分之三以外,再也没有其他馈赠。此时乾隆皇帝已经年过古稀。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巡幸,也是郯城最后一次接待全国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从此以后,整个大清王朝也像乾隆一样走过了巅峰时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衰老阶段。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6

乾隆皇帝来郯城的原因

乾隆皇帝先后六次来郯城,并在郯城驻跸十多天,是有一定社会背景和特定原因的。

乾隆皇帝生在盛世,长在宫廷,即位于成年。康熙的励精图治和雍正的集权专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统治基础。而乾隆皇帝本身也做了许多维护统一,稳固国防,奖励生产、发展文化的大事。纪晓岚曾称赞他“圣学渊博,精明强干,历世练达,经天纬地”。乾隆前期风调雨顺,海内升平,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全国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乾隆的“巡幸”提供了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

乾隆一生多次外出巡游,他曾四次东巡到达盛京(今沈阳),两次西行漫游嵩山洛水。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六下江南。为了南巡顺利,他提前几年派人勘察御路。1749年春,山东巡抚准泰曾有奏折,声称经过山东原有中路和东路可供选择。“自泰安至红花埠一路,较之兖郡至韩庄闸稍远,似应从中路行。”但是乾隆没有同意这个建议,特别传谕准泰,令他会同江南督抚再行考察,详悉商酌。

“将两路应行之处,速行绘图,定仪请旨,候朕指示。”当年冬天,准泰绘好地图,呈报时再次建议说:“滕县至黄林庄一带道路宽平,应请钦定中路为御跸大道,其属甚便。”然而,乾隆依然没有采纳准泰的意见,他审阅地图,最后敲定:走东路,经郯城,过红花,下江南。现在分析,很可能出于如下考虑:

第一,乾隆是一位文化造诣很高的皇帝,即位后就开“博学鸿词科”,四处寻访书籍。后来还完成了《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和《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南巡时走东路经郯城,可以更好的领略齐鲁文化。在东路上途经曲阜,他祭祀了孔庙,想必也是看到了“圣迹”里的《学于郯子图》。既然孔子曾经东游郯地,问官倾盖,他也要沿着圣人的路走,把郯城圈定为驻跸之处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郯城是山东最南部的县,红花埠驿站是山东、江南之间的枢纽。“郯邑为江苏接壤,山左通衢,銮舆必历,省耕省敛。”在郯城驻跸,可以很好地了解山东、江苏两省的耕作制度和收成情况,便于比较两地风土民情的异同。乾隆的祖父康熙大帝南巡时也曾走过这条道路。

第三,乾隆南巡不仅是观光游玩,他还要掌握和了解各地的政治情势,以便加强其政治统治。郯城自古是英杰辈出人才荟萃之地。他希望获得这一带人士特别是知识界的支持。当时郯城有位翰林院庶吉士王恒写了一篇《圣驾东巡诣阙里赋》,表达了他在皇帝光临自己家乡时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文章很长,最后一句是:“覩云日之光辉,拟形容于万一,抒忠敬而奏赋,宣皇德于无极。”或许,宣扬皇恩功德达到极致,正是乾隆皇帝来郯城乃至南巡各地的最重要原因。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6

三、乾隆皇帝在郯城的诗联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作联,常与臣下互相赠答,以联络感情。在郯城期间,乾隆也留下了三首“御制诗”和两幅“御制联”,我们不妨一睹为快。

(一)

龟蒙回望数峰尖,大野春光取次拈,

人意贪程催马策,晴曦送暖入车幨。

江声迎客行行近,诗趣和春旋旋添。

老幼初逢清跸至,羽林呵禁莫教严。

这首七律写于乾隆十六年二月二日,皇帝初次南巡,兴致勃勃。据《沂州府志》记载,乾隆正月三十日驻跸蒙阴桃墟西,二月一日驻跸兰山黄梅岩,还绕到费县兴龙庄观赏蒙山雪色。从诗中看出,二月二日清晨即踏入郯城县境,忽见郯城四野开阔,大道平坦。回首背后是蒙山群峰,高耸云端;遥想前面有大江奔流,涛声拍岸;眼前却是晴曦送暖,春光无限,诗情画意,信手可拈。再看到郯城民众,老幼躬迎,触发了这位帝王的恻隐之心,迅速传令警卫人员,吆喝回避之声不要过于严苛。总的看来,此诗有景有情,对仗工整。诗中“龟蒙”一次出自《诗·鲁颂》:“奄有龟蒙”,此处系指蒙山;“清跸”一词出典于《周礼·下宫》,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_闷骚哥_ 发表于 2019-10-10 20:37

(二)

观民指吴会,按盾莅郯墟。

少昊嗣封后,春风驻节余。

何当庭馆此,为愧旰宵予。

一宿园其籍,千秋迹信诸。

既成斯不说,至止偶相与。

谁与徵倾盖,因之试访书。

这首诗写于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二日,皇帝住在新建成的郯子花园行宫里,咏古抒怀。先说自己是视察民情风俗,主要目标是去江南的都会。今天在郯国的故城停留,是因为这里是少昊氏嗣封的地方,郯子为少昊氏苗裔,由来最古,春风常驻。接着话题一转:你们何必建造这样豪华的行宫在这里,这让我很惭愧,因为忙得不可开交,天黑了才能吃够饭,天不亮就得穿衣起床。我勤于政务,顾不得多住。以后不要再建造行宫,劳民伤财了。到此为止,下不为例。——说是说,做归做,乾隆在这座行宫里喜形于色,又是接见乡绅官吏,又是相互送礼品。还在这座行宫内御制对联一幅。其联是:

山容积雪融和盎

物象熙春迭荡披

应该说,乾隆的知识丰厚,诗词和对联中典故很多,所以又十分晦涩,不易读懂。诗中“旰宵”一词出自《左传》,意为帝王因心忧国事而劳碌。作为成语的“旰食宵衣”则出自南北朝时期郯城籍的文学家徐陵的《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联中“熙春”一词出自潘岳的《闲居赋》,意为和煦的春天,“迭荡”一词典出《汉书·礼乐志》,意为开阔清朗,其中“迭”字甚为冷僻。引典过多可能是乾隆诗词不受人欢迎而流传不广的重要原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临沂史事儿——乾隆皇帝与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