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笑颜 发表于 2014-4-3 11:20

“沂蒙速度”造就心灵地标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南门
编者按:今天的和平宁静,是他们曾经的憧憬。这座地处城市中心的陵园,已陪人们走过整整65年。多少记忆跟她有关,多少怀念跟她有关。她,就是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无论扩建还是修缮,65年来,在地理与人文意义上,这里从未被修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就在我们身边的陵园,每年清明喧嚣一次,我们了解她多少呢?它为什么要建立、怎样建立?建筑如何布局,建筑物又有着怎样的风格?多少烈士长眠于此?每年清明,这里都有无数的致敬。那些离去的人们,那些载入史册与没有载入史册的牺牲者,他们曾经努力地抗争,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挡住旧时代的束缚,扛住旧世界的闸门,让现代的人们得以走到阳光与幸福的生活中来。如今在这座陵园所在的城市里,甜蜜的约会,愉快的休闲,在亭台里留连的步伐,在夕阳余晖里牵着小儿女徜徉的身影,回荡在林间湖面的歌声与琴音,这些都是烈士们曾为之憧憬的,今天这些美好早已成为现实。幸福是如此平凡,在享有幸福的同时,人们可会想起那些匆匆逝去的年轻生命?诗意地栖居,享有和平宁静的阳光,这也是对过去的牺牲做出的最大感恩,人们在缅怀烈士,人们在致敬历史,在珍惜并记取今天幸福的同时,亦将保障幸福的权利与争取幸福的信念埋藏于心。每个人都向往幸福,正因如此,人们不会让争取幸福曾付出的悲惨代价再次付出。让一座关系人们生活福祉的陵园永远,让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永恒,这是65年风雨最美的回眸。今天让我们带着感恩与幸福的心在清明的笛音里去探园,回顾陵园建设故事,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缅怀先烈,展示陵园新貌,找寻这座陵园中所承载的沂蒙精神。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诞生省内首个雄伟的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全省动工最早,最先建成的革命烈士陵园。如今还有哪些熟知陵园当年建设时候的故事参与者或者管理者?2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李涛。在他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原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左振德。左振德今年73岁,1986年1月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工作,于2001年退休,陪伴陵园内62576位烈士度过了16个年头。问及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感情,左振德连说几个“太深了”。左振德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特殊意义的政治地位,这是很多烈士陵园无法企及的,褒扬的烈士数量也是全国之最。6万余名烈士中有3万余名沂蒙山区烈士,其他烈士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还有来自外国的国际主义战士。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临沂为何就着手建设烈士陵园?对于记者的提问,左振德介绍说,这与沂蒙山区在战争年代的政治军事地位和中央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从1925年到1949年,英勇的沂蒙军民为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为了纪念革命先烈,1949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中共中央华东局提议、山东省政府批准,在山东省境内建设5处大型陵园,分别是临沂、济南、青岛、烟台、徐州。其中,临沂最早完工。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此,山东省建塔委员会决定首先在临沂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和革命烈士陵园。“1949年4月28日,这座雄伟的陵园开始动工,1950年7月建成,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这速度是难以置信的。”说到这,左振德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革命烈士纪念塔像支援抗战一样支援陵园建设1年多完工造就“沂蒙速度”即使用现在的技术,烈士陵园的建设也需耗时3年的时间,然而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仅仅用了1年多点的时间就建设完成,这惊人的“沂蒙速度”是怎样造就的?左振德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而又该被铭记的艰苦岁月。“像支援抗战一样支援陵园建设。”左振德说,当时沂蒙人民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怀着对革命先烈的热爱和崇敬,沂蒙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争先恐后支援陵园建设,最多的时候,园内搞施工建设的人员达到一千多人,更别提场外挖土、运石的人了。经粗略统计,一年多的时间,共用了300余万个工时。由于自然灾害,1949年的春荒闹得格外严重。为了保证工人吃饱,政府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法,普通工人给发放些高粱,能工巧匠及搞设计的艺术家发些小米,作为劳动报酬来养家糊口。左振德说,这些建设背后的故事没有什么成文的东西保留下来,他也是从一些参与当时建设的老人口中得知的,其中包括年长左振德20多岁的的石匠房士勇,不过房老已去世了。“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工人们不分昼夜,连轴转。”左振德说,根据老人讲的故事,他都难以想象那段时期的建设有多么辛苦,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建筑物几乎全部采用青石,200多亩的陵园堆满了3次。没有运输工具,大块大块的石头只能用马车拉,用小车推。累了,困了,工人们就在草席搭成的帐篷里休息。2日的陵园内,记者看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金碧生辉,45米的纪念塔气势磅礴。左振德回忆说,令他记忆深刻的是,由于没有塔吊,纪念塔柱子的建设只好采取土屯的方式,建一截埋一截,工人们只能踩着土一点点往上建,五星池的土就是这样被挖空的。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保证纪念塔的质量,水泥和钢筋全部是进口的。“大到土木建设,小到书法雕刻,都不是容易的,仅陵园内碑上的书法种类就达数种。”左振德感慨万千地说。35幅浮雕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刻工细腻,刀法洗练,栩栩如生。当年调集了山东、河北的能工巧匠制作,代表了当时国内民间最高艺术水平,是陵园的镇园之宝。1950年7月,陵园的纪念塔、纪念堂、3座主墓、西大门、30余幅浮雕等工程全部完工。后期又陆续进行了建设和提升改造:上世纪80年代建设了革命战史馆、革命烈士事迹馆,南大门、北大门等。90年代又对两个馆进行了提升改造,改名为抗日战争纪念馆及解放战争纪念馆,建设长廊,另外几座主墓等……直至沂蒙革命纪念馆的落成。2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门口前的历史展板吸引了不少市民建筑形式新颖雕刻思想前卫陵园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给每位谒陵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西合璧,雕刻家思想很解放。”谈到陵园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物风格,左振德总结道。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建筑多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既有中国传统的仿古宫殿式建筑、仿清亭廊式建筑等民族建筑形式,又有西方国家具有的现代、浪漫、神秘的欧式建筑元素。两种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左振德介绍说,陵园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堂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布列于两侧,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和谐”之意,文化与建筑的巧妙融合。革命烈士纪念塔为高柱式,塔上的10根柱石雕塑,借鉴了法国卢浮宫的建筑形式,与整座塔的民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革命烈士纪念堂采用无梁式,外观上看是双层古宫殿式建筑形式,门窗又借鉴了前苏联教堂建筑风格,显得更加大气宏伟、庄严神圣。“陵园内8座烈士墓的造型各异,突破了传统陵墓的建筑形式。每座烈士墓都依据烈士生前的爱好、习惯、特征等精心设计、巧妙建造,这种纪念建筑物在全国烈士陵园中首屈一指、堪称一绝。也说明了当时设计家思想很解放。”左振德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将军墓,建筑形式为塔式,是因为罗将军性格和蔼可亲。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将军的烈士墓建筑形式为螺旋梯形,是根据烈士生前喜爱运动的习惯设计。新四军一师政委刘炎墓,呈立体巨轮型,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说到陵园的建筑风格,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和革命烈士纪念堂之间的五星水池不得不提。左振德告诉记者,五星池从空中俯瞰,呈五角星型,晴日,塔、堂倒映其中;夜晚,明月倒映,象征烈士精神与日月同辉,永驻人间。这样一个设计更加丰富了华东陵园的内涵。

懒虫姑娘 发表于 2014-4-3 11:54

既生瑜何生亮,世上有楼主这样的高人,某怎敢攀比,回个帖灰溜溜的闪人咯!

蝴蝶翩翩飞 发表于 2014-4-10 14:52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动力火锅 发表于 2014-4-14 17:14

楼主见识高远,远不是我这个小白能比的,在您面前,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不足,很想和你结交一番,却不知你怎么联系,特地留下大名,盼望楼主有朝一日能够看我一眼!

游乐儿 发表于 2014-5-13 03:18

小白一个 顶一下顶起顶起顶起

橙橙甜 发表于 2014-6-14 19:57

此帖光是标题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点进来一看更是创意十足,好帖配个好回复,我把这很有创意的回复留在此处,也算对楼主的帖子有个衬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沂蒙速度”造就心灵地标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